“赤壁”,是一个著名度极高的历史名词。而对于真正的赤壁之战产生地,却是自古争辩不休,正所谓在“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”的饭后闲聊时光里,只有谈起三国,就必少不了关于虚实赤壁之说。
苏东坡是四川人,他初来黄州上任,有民间说法是,将湖北口音“赤鼻”误听为“赤壁”。范仲吞没去过岳阳,陶渊明或者也没进过什么世外桃源,作为文学作品,《岳阳楼记》跟《桃花源记》和都有虚形成分,苏轼在词赋中偏说黄州赤壁是周郎赤壁,我想这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差别。
北宋之前,当令“赤壁”一词名扬天下,大江南北广为传诵的文学作品里,当属北宋词人苏轼所作《念奴娇•赤壁怀古》,其词曰∶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骚人物。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山河如画,一时多少英雄。遐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,管家婆论坛。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”
而当时苏轼毕竟是否晓得黄州赤壁,是不是真正的“周郎赤壁”呢?苏轼的同寅和挚友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就明白表现∶“古赤壁者,乃荆州赤壁也。”史学家司马光所著《资治通鉴》中的赤壁史,依据的史料是陈寿的《三国志》。司马光的大作,信任苏轼也会研读一番。词中说“人性是,三国周郎赤壁”,可见苏轼玩了个很聪慧的文字小游戏。
此词其中渊源颇深,北宋神宗元丰四年(公元1081年),时任湖州知府的苏轼因一场文字狱“乌台诗案”被政敌诬告贬谪到黄州,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宽松设计黑色纽扣是很好。在这里,他创作了豪情豪迈、喜闻乐见的第一代表作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。